1152芯盒式光缆交接箱从此,海底光缆通信系统的建设得到了一体展开,促进了大部分国家通信网的发展。自从1966年高锟提出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概念以来,光纤通信从研究到应用,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不断更新换代,通信能力(传输速率和中继距离)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光纤通信的发展可以粗略地分为四个阶段:较好阶段(1966-1976年),这是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开发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短波长(0.85pm)低速率(45或34Mb/s)多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即中继器之间的间距,简称中继距离)约10km。第二阶段(1976~1986年),这是以提高传输速率和增加传输距离为研究目标和大力推广应用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短波长(0.85pm)发展到长波长(1.31pm和1.55gm),实现了工作波长为1.31pm、传输速率为140~565Mb/s的单模光纤通信系统,无中继传输距离为50~100km。
1152芯盒式光缆交接箱细节图片
1152芯盒式光缆交接箱产品介绍
光缆交接箱有利于提高网络利用率,发挥设备的功能潜力,使得光缆网布局更加合理,符合当前光缆网络结构的发展,同时资源利用更加灵活,降低光缆运营及维护的成本,避免光缆资源的浪费。
1152芯盒式光缆交接箱主要特性:
运用无跳接接箱的理念,减少配纤适配器和跳纤,减少通信故障点和插损,提升网络安全;
解决光分路器的管理与扩容;
配线区尾纤的长度3米,且配备有序的尾纤管理中心,界面清晰;
增加了光分单元,满足光纤点对点,点对多点的综合发展需求;
全部模块化设计,按需配置,运用灵活,降低成本;
1152芯盒式光缆交接箱功能要求:
1. 光缆固定与保护功能
应具有光缆接入,固定和保护装置。该装置将光缆引入并固定在机架上,保护光缆入缆中纤芯不受损伤。光缆金属部分与机器绝缘,固定后的光缆金属护套及加强芯应可靠连接高压防护接地装置。
2. 光缆终接功能
应具有光纤终接装置,该装置便于光缆纤芯及尾纤接续操作、施工、安装和维护。能固定和保护接头部位平直而不位移,避免外力影响,保证盘绕光缆纤芯、尾纤不受损伤。
3.调线功能
通过光纤跳线连接器接头。能迅速方便地调度光缆中的纤芯序号及改变光传输系统的路序。
4.光缆纤芯和尾纤的保护功能
光缆开剥后纤芯有保护装置并固定后引入光纤终接装置。
5.容量
每机架容量和单元容量(按适配器数量确定)应在产品企业标准中作出规定,光纤终接装置,尾纤盘线装置,适配器卡座,尾纤及适配器,在满容量范围内应能成套配置。
宁波东亿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位于长江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中的慈溪市观海卫镇工业开发区,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东南紧靠宁波,西南与余姚接邻,北与上海隔海相望,地处沪、杭、甬经济金三角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本厂从事于网络通信设备为主的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新技术企业。公司以优良品质,真诚信誉作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并倡导环保,所有产品严格执行Bellcore TA-NWT-001209工业标准,均按照通信行业标准进行生产。东亿产品品种齐全、工艺精湛、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国内外产品的理想选择。客户来自于电信、网通、移动、联通、电力、铁路等各个领域。的产品与服务得到行业内广大知名客商的首肯。主要产品有:光配系列(ODF):分纤箱、分光箱、光纤适配器、熔纤盘、光纤跳线、尾纤、ODF配线箱、光缆接头盒、光缆交接箱、光纤面板、终端盒、光纤配线单元、光纤配线架(柜)等总配系列(MDF):25回线保安排,32回线测试排,100回线保安排,128回线测试排,各类型保安单元,告警器,总配线架(柜)。数配系列(DDF):仿西门子数字配线架、仿NEC数字配线架、同轴连接器。综合布线产品:网络配线架、理线架、110跳线架,超5类、6类模块、信息面板,卡接模块,科隆模块,分线盒、网络与通信工具及其他通信产品等。全体员工始终以“团结、创新、开拓,进取”为精神宗旨,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延续着产品的口碑。“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积累财富”,我们坚持不渝的秉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技术及成本优势,在行业内打造“东亿”品牌。现我东亿通信致力于数据通信,电信通信网络提供基于光纤传输,通道的系列产品,其广泛应用于城域网,接入网、FTTH、CATV等不同层级的网络。公司一贯坚持“质量,用户至上,服务,信守合同”的宗旨,凭借着高质量的产品,良好的信誉,的服务,产品畅销.竭诚与国内外商家双赢合作,共同发展,共创辉煌!诚信东亿,合作到长久!真诚东亿人期待与你至诚的合作,促进友谊并期待与您建立长久良好的伙伴关系!
第三阶段(1986~1996年),这是进一步提高传输速率、增加传输距离并一体深入开展新技术研究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实现了1.55m色散移位单模光纤通信系统。采用外调制技术,传输速率可达2.5~10Gb/s,中继传输距离可达100~150km。实验室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实现了超大容量的波分(WDM,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光纤通信系统及基于WDM和波长选路的光网络;正在研究超长距离的光孤子(Soliton)通信系统(将在第7章作介绍)。1976年,美国在亚特兰大进行的现场试验,标志着光纤通信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了商业应用的新阶段。此后,光纤通信技术不断创新:光纤从多模发展到单模,工作波长从0.85pm发展到1.31pm和1.55m,传输速率从几十Mb/s发展到几十Gb/s。